第0275章 咸阳纸贵(3 / 4)

加入书签

周宇带着共尉的信

到了彭城,遵照共尉的命令,亲手把信交到了范增的手上。范增开始没太在意,共尉偷奸耍滑在他的意料之中,虽然共尉把刚吞下去的司马欣又当援兵还给了项佗看起来很高明,不过这也在范增的估计之中,只是看到最后,他的眉毛竖了起来,眼角不自然的抽搐了几下。

“周宇,你不用回去了。”范增把绵软的竹纸写成的信折起来,收到怀里,怔怔的看着周宇。周宇愣了一下,不解的问道:“亚父,你的意思是?”

“你不用回关中了,就留在彭城吧。”范增沉默了片刻,又说:“这是西楚王的命令。”

周宇一惊,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范增斜着眼睛看着他,过了好一会儿才叹了口气:“你去休息吧,我待会儿安排你事情。”

共尉和吴巨一谈就是大半夜。吴巨有执政经验,在共尉的官员班子里是难得可贵的,共尉从他这里听到了更多的经验之谈,特别是对法律方向,吴巨可谓是个行家里手。共尉对他十分满意,第二天就把他安排到廷尉吕泽那里去担任廷尉正,秩千石。吴巨喜出望外,顶着两只熊猫眼,喜滋滋的去了。

法家弟子吴巨一夜之间由一个庶民担任了廷尉正的大官,在西楚太学里又引起了一阵热潮。不少有执政经验的人都赶到令尹府求试,把陆贾忙得不亦乐乎,经过十几天的审核面试,挑出一批既有理论,又有经验的人补充到各府试用,反正各个岗位都有详细的要求,考核标准也是摆在明面上的,倒也没有费太多的手脚。

吴巨当了廷尉正,陆贾又转向荀派,荀子的学问一下子在西楚太学风行起来。与此同时,咸阳的几家书坊迅速推出了新版的《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赚得盆满钵满。《荀子》是儒家集大成之作,《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之作,《吕氏春秋》则是对战国以来各家学术的综合,因为吕不韦是商人,后来又被秦始皇流放,所以一向不为人所重视,《吕氏春秋》的价值也严重被人低估了,现在共尉提倡百家争鸣,商人的地位也提高了,他们很自觉的就推出了同是商人出身的吕不韦主编的书。

咸阳城里很热闹。

孔鲋也没闲着,他一面主编《共氏春秋》,一面让人推广《孟子》以及子思的书《中庸》,极力扩大思孟派的影响,与此同时,他开始整合各家资源,准备推出六经的统一版本,因为各家学问的不同,严重分散了他们的战斗力。比如《诗》就有齐、鲁、韩三家,互相辩驳,更谈不上对外了。

“喏。”周宇茫然的应了一声,退了下去。他一时有些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共尉为什么突然让他留在彭城?是他做的事被共尉看破了吗?又是什么时候看破的?周宇思来想去也想不通为什么。

但是市面上最受欢迎的,却还是陈乐主编,从各家典籍里抽选出来的,与自然科学相关的集选内容,十天一期的学术沙龙,他一个人独占了前三期,直到孔鲋都急眼了,他才让出了第四期的主讲位置。但是他也没闲着,他根据每一期的演示内容,配合共尉所给的秘谱里一些相关基本理论,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写成小册子,再配上相关的图谱,图文并茂,简单明了,再写一些利用其中的道理对日常所见的现象进行解释的小短文,一下子就风靡整个咸阳城,西楚太学的学子,不论是哪门哪派的,手里要是没有一册这个书,简直不好意思见人,相互闲谈的时候,如果不知道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不知道小孔成像的原因,那根本就不敢自称是西楚太学的学子。而每一小册的出版,都成为咸阳书市生意最火爆的时候。

咸阳纸贵。

紧接着,相关的农学书、商学书也开始印行,随着一些学问有基础的学子相继被授官,原本门可罗雀的农学院和商学院渐渐也开始热闹起来。困扰了共尉一年多的问题,终于有了圆满的解决。随着一批批有学问基础的士子进入官府和各行各业,关中的事业开始有了新的起色。

共尉很满意,他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每天只听半天政,另半天在家陪陪里外的老婆,逗逗名正与名不正的孩子,甚至闲下来还可以画两笔少儿不宜的私房画了。

与此同时,项羽和范增却十分不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