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齐金边祸(2 / 8)

加入书签

封赏,意味着卖命能为家人换来好生活。

百姓追捧,则意味着人生价值的实现军中将士多出身底层,若非上官逼迫、粮饷不足以果腹,谁愿去抢百姓,落个被人唾弃的境况?

以前,鲁寿不相信百姓会对一支军队产生感情,直到去年,镇淮军南归之时百姓沿途十里相送,泪眼婆娑。

想起当时场景,鲁寿至今头皮发麻.这样的军队,他如何不想成为其中一员,好在,眼下已如愿。

除此外,鲁寿还特别羡慕耿团座身上那股气势.不管是说起淮北平乱,还是去年河北刘鹗作乱,耿团座永远是一副轻描淡写的模样。

自八月初二夜,更宝喜便亲自带了一队人,渡河后等在了此处,却偏偏遇不上金军。

宝喜闻言,却平静道:“这算甚?当年我随王爷在淮北剿匪,为伏击贼首靳太平残部,我们曾于山岭间埋伏七八日,你三四天便等不及了?”

“嘿嘿,我哪敢和王爷比啊。团座,再给我等讲讲楚王剿匪之事呗.”

“都讲了多少遍了”宝喜口吻不耐,却稍一沉吟便道:“阜昌十年,五月间,淮北大水,一片汪洋.”

听他开讲.众弟兄纷纷围了上来。

好像任何敌人在淮北军面前都是土鸡瓦狗一般。

身为军人,说一千道一万,终归还是要拿实力说话的,若不能打,其余一切皆是虚妄。

这是鲁寿最为惭愧的一点.从军多年,唯一打过的仗,便是去年和淮北军那回。

九团人员构成,四成将士来自于原永静军,四成将士来自河北路青壮招募,还有两成来自淮北老兵老兵多担任连排班长等基层军官。

但不管出身何地,每回团座讲起淮北平叛,他们依旧百听不厌。

因为耿团座的故事里,将士一心,当官的不会抢了勇猛士卒的军功分给自己的怯懦小舅子,战后除了军饷外,底层军士也能得来大笔封赏,同样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扫平贼乱,被全城百姓夹道欢迎、撒花掷果,最令人心驰神往

相对公平的环境,意味着人人都有出头的机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