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南北议和(六)(2 / 2)

加入书签

双方经过进一步磋商国民会议的地点和代表人数等问题,最后确定了谈判地点在上海。在代表人数问题上,拟定每省代表3人,每人一票,南方14省由暂驻广东广州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召集,北方8省代表由清政府召集。

此协议一经签订,立时遭到了清廷内良弼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与载涛、载询、溥伟等失势的满族贵胄一起成立了宗社党,旨在维护爱新觉罗家皇位,要求撤回签订了‘丧权辱国’协议的唐绍仪,推翻已达成的协议,矛头直指袁世凯。

就在此时,南方广州召集的南方十三省代表经过三天紧张投票后,不顾北方强烈的反对,毅然选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大总统来。

一省一个代表、每个代表一票,在总共十三票中,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元帅黄兴获得四票、前敌总指挥赵声获得一票,同盟会总理孙文获得八票,最终正式当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准备明年改元民国元年。

袁世凯得知此消息,气得将京城书房内的摆设全都砸了个粉碎。

在5月25日、28日、6月1日举行的前三次会议上,南北和谈双方就停战罢兵问题达成了一致,实质上是正式追认了湖北前线清军第一军总统冯国璋与民军前敌总指挥赵声所签订的停火协议。除了湖北战局之外,江苏革命军在苏北、清军在山东、以及四川的战局都平稳下来,无论哪一派势力都不得在停战罢兵期间进行军事行动。

在6月4日举行的第四次会议上,伍廷芳再次将政体问题拿出来讨论。由于前段时间唐绍仪一直没有就共和立宪还是君主立宪给出正式的答复,因此这次会议中伍廷芳态度坚决称,如果不承认共和,就无法进行议和。他劝告唐绍仪说,他自己以前也赞同君主立宪,但现在中国的情形与过去不同了,文明程度已经达到可以实行共和民主的地步。况且清帝*让中国衰败到如此地步,为什么还必须保存君位呢?

唐绍仪依然玩起了太极,并不从正面回答其问题,而是笑道:“我共和思想尚早于君,我在美国留学,素受共和思想故也。今天双方所讨论的,不是反对共和的宗旨,而是寻求和平实现的方法。”

然而私底下,唐绍仪却与同盟会沟通,称自己并无反对共和之意,会在此问题上与民党保持一定的合作。

而北京方面,袁世凯在收到唐绍仪关于和谈的汇报后,也加紧了他对清廷内部以良弼和溥伟为首的满清贵胄为代表的,要求坚决维持‘君主政体’不变的所谓顽固派的分化拉拢。

首先是因袁世凯上台最后自行隐退的前摄政王、当今皇帝的生父载沣。此人本是良弼等人密切拉拢的对象,若是能将载沣也拉入阵营,则对付‘奸佞’袁世凯就更有把握了。

然而施政三年来他费尽心血、举步维艰地操舵大清国努力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真心实意地朝立宪的方向前进。如此用心良苦,却最终酿成了辛亥巨变,换来的是举国反叛,自己一切努力付诸东流!

载沣如何不会心灰意冷?

更何况有老谋深算,早就被袁世凯用银子喂饱了的庆亲王奕劻在载沣耳边吹风,使得载沣自从卸任了摄政王职务后就闭门不出,充耳不闻政治事。哪怕南北和谈开启后良弼数次登门拜访,再怎么苦口婆心地劝其出山,也是无用。

北京那边袁世凯在积极策划针对上窜下跳的良弼众人的对策,上海这边在6月11日的第五次会议当中,经过了伍廷芳和唐绍仪积极的协商,终于就政体问题达成了一个折中的协议;即召开国民大会公决政体问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