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八章 四个君士坦丁(2 / 4)

加入书签

直到现在,大都城里都不是单一一支城防军,各个战团乃至海军,都在城市里有驻地,关系也错综复杂。哪怕现在大部分驻军已经搬到城外去了,很多问题还是存留了下来。

整个城市里的正规武装,实际上都还是“外向”的,思路依然是准备外出作战。遇到意外情况,没有统一的军团指挥部管理,就到了连谁该去平乱都说不准的混乱程度了。

这次唯一的优势,就是发现城里出现变故之后,很快有人给太后通风报信了。虽然常年不管实际事务,但太后这次的反应相当快。她一方面派遣人手,去紧急把重要人物捞出来;另一边,她自己则迅速离开了常驻的修道院,没有等更多人集结,或者谁来找她,就主动出发,冒险赶到了海军的营地。

除了瓦良格控制的城门之外,还有一处不在传统“城卫军”控制下的出入口,就是位于金角湾的海军码头。

真要说起来,金角湾舰队其实才是“最后的罗马人”。哪怕到巴列奥略王朝彻底衰落之后,这支小舰队都还存在着,甚至还对海湾对面热那亚人发起了一次进攻,迫使他们答应放宽条件,分更多钱给城里的希腊小朝廷。这也是整个王朝,最后一次有意义的主动进攻了。

而且,色雷斯平原其实也不算多大,大概就是汉朝司隶那个面积。就算真的要大汗守国门,也不是说就要把军队全堆在城里——人家汉朝也不是把南北军全塞进长安啊。北方临近的各省,随时都能调人过来,像这样分散驻扎,在军事和后勤上,都简单的多。

但君士坦丁堡城防的范围实在太大,本身又空虚的很,可以说,除了政治影响,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是其他城市,还可以进行收缩——还是看长安,在唐末瓦解之后,就废弃了外郭、宫城,只留下皇城作为新的长安城。但是,君士坦丁堡的城防设施反而基本都在外墙,宫城和皇城甚至没有明确分离出来。那个外墙还特别厚实,哪怕疏于管理,都没有倒塌。学唐末的话,拆除城墙、营建宫墙的功夫,都足够建造一座新城了。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连环套:占了这座城就得守;守就得投入不少兵力;投入兵力了总不能白白在这儿吃粮,总得有个配套的战略计划吧;有了配套的方案,就需要更多的后勤给养和资源投入。这样一来,看起来只是占领了一座城市,但实际上,整个国家的政策,都被牵着往南走了。

因此,当初有很长时间,汗廷里都有不少反对迁都至此的声音,觉得这一座城绑架了全国的战略。后来随着贸易恢复,这些声音才渐渐小了下去。但对于在这里投入的不情愿,和对于当地环境的警觉,却一直存在。

因此,郭砥的方案也就不太可能得到众人的认同——大家都嫌它太大了,你还想搞得更大,这不是拉着大家一起陪你过奇观瘾么。所以,除了对各处建城乐此不疲的郭砥,几乎没有人对此感兴趣。

实际上,他的这套方案,也基本上没有在任何一个地方实践过。被否决之后,直到郭砥本人去世,都被束之高阁。

原因也很简单:紫帐汗国就不需要这个规模的要塞。他的陆上敌人主要就是欧洲人,而欧洲人的军事制度,决定了他们几乎不可能进行大规模袭击。

边境上的交战,往往是两边的地方自行组织,最大也基本不过几百人。再往上,就只能是大领主出面,而且需要大张旗鼓地召集封臣、拉雇佣兵,字面意义地让世界都知道——这样才能吸引来更多更好的佣兵,结果可能反而更省钱了。

面对这种单项透明的情况,紫帐汗国一般也不会死守,而是同样集结主力部队,争取在野战中解决敌人。因为自己这边动员更快,所以能保持很长时间的战略优势;而野战消灭敌人,也比攻城轻松多了,更有利于他们骑兵发挥。

所以,结果就是,大家认为小战斗用不上这种城防,大战又都是紫帐汗军队主动出击去打野战了。野战如果打输了……那缩在城里也是等死,不过是多拖一会儿而已。还不如放弃这种大而无当的城市,回草原上放羊,找机会卷土重来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