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北宋三兴学(2 / 7)

加入书签

赵普更是小声给官家议论:

“若如此说,岂非开宋一百六十七年以来,文治大成之处,皆示于吾,尽可采用?”

随着景色气象的明暗之变,赵匡胤觉得自己仿佛也能体会到这位后世宋臣的矛盾忧愁心情,本以为又是一篇伤春悲秋之作,但至尾部时又突然行激扬之笔。

一旁的赵光义则是腆着脸凑过来:

虽不如那后世《沁园春》一般蔚为大观,但其超脱之意反倒更能引人动容,因为那边赵普已经激动的念了出来:

而有鉴于专业人才不够用的窘境,王安石则要求单独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培养专科人才。

不过对当时宋朝来说,地方官学还有更重要的一层意义就是稳固了地方统治。

最重要的则是对太学进行改革,行“三舍法”。

除了设地方官学和改革科举之外,范仲淹在这场改革当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将苏湖教学法引入了太学。

比如庆历兴学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点就是放宽了入学条件,只要不是作奸犯科因罪被罚的,基本都可以入学,并对穷困子弟予以援助,真真正正达到了寒素白身皆可学习入仕从而改变命运。

“兄长,宋有贤臣如此,可为文治之功贺也。”

苏湖教学法为胡瑗首创,即将学校内分两斋,分别是重儒学的经义斋,以及须从治兵、治民、水利、算学等科当中择一主一副修习的治事斋。

直至宋真宗时,上至中央宰相,下至地方守宰,乃至部队将官皆由读书人担任。

这是一位鼎鼎有名的亡宋之君,但也同样是由他发起的“崇宁兴学”,将北宋的文治推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峰。

虽然对教育不是很明白,但诸如文治、历史新高峰之语,他们还是听得懂的。

这种教法初一看有那么点像文理分科,而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分科教学和主副修制度,相当超前。

因为若想入仕就必须通过科举,想要参加科举就要先入学,中央可以通过教育机构让自己的政令成功传达到地方。

赵匡胤沉默,主要也是对赵普所说的半懂不懂。

根据陈义彦先生先生统计,宋史当中家世可考的1953人中,布衣入仕的占比高达55.2%相当惊人,历朝历代中唯有明朝的49.5%能比上一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