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金光(3 / 8)

加入书签

‘龙蛇混杂‘即是说好东西和坏东西混在一起。很难辨别。这是从生物学上解释不通的现象--龙的原型,或者说龙的基本生理牲是蛇。龙和蛇不说是兄弟,起码也是同宗族(蛇的美称也是‘龙‘),但龙一旦与蛇分家,则对蛇不悄一顾,甚至为了表示自己与蛇不可同日而语,还要对蛇‘斩杀‘一番。

最典型的莫过于汉高祖刘邦斩白蛇的故事,说刘邦的母亲刘媪梦与龙交合,怀孕生下了刘邦,他少有大志。一次野行路上,遇一条大蟒挡路,当即挥剑斩蛇,破腹取胆,传为美谈,时人以为不俗。

正逢秦末天下大乱,刘邦乘机沛县举兵,削平群雄,建立了大汉帝国。成就了400年两汉刘氏的江山基业。

龙还象征着出人头地、不同凡响,古代把那些贤人高士也称为‘龙‘。

相传孔子去见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聃,回去后三天不开口讲一句话,弟子们很奇怪。问他:‘先生见了李聃,是怎样教他的呢?‘

人间百姓舍不得放黄帝这样贤良英明的君主回去,大伙儿扯着龙须不让走,结果扯落了好多龙须,黄帝和神龙还是走了。

据说这龙须落在地上,便生出许多细小修长的小草,人们以后就把这草叫做‘龙须草‘了。

传说时代的著名君主,大都与龙有着说不清、道貌岸然不明的渊源关系。尧在位的时候,世界上出现了大洪荒,到处是洪水泛滥,为了拯救百姓,他命令鲧去治水。

鲧偷了天帝的息壤,采有‘堵‘的办法治水,劳而无功,被愤怒的天帝杀死在羽山,而烛龙刚好是这里的守护神。羽山这地主阳光照不到,常年靠烛龙嘴里含着的一支蜡烛照明,因而鲧的遗体三年不腐。

天帝惟恐鲧会复生找自己报复扯皮,真实性一不做二不休,派了人个名叫‘吴刀‘的神,大概就天上的‘刀斧手‘吧,拿着宝刀下界啐鲧之尸,当吴刀剖开鲧的肚腹时,突然从里边咎出一条虬龙,长着一对尖而锋利的角,在附近的山坡上翻腾跳跃了几下,顿时成了一条大龙,它就是鲧的儿子--禹。

孔子说:‘我见到的是一条顺着阴阳变化无穷的龙,我张口结舌。哪里还能教导他呢!‘意思是所有的话都是多余的,老聃是人中这龙。难得一见的大贤。

此外,诸葛孔明未出道时被称为‘卧龙先生‘。东汉大夫蔡邕饮酒上百斤醉倒路旁,大家叫他‘醉龙‘。

所以凡是有品德、有才识,或者精工书文,或者为官清廉、或者行为举止出众的人,都可以比做‘龙‘。

俗话说‘望子成龙‘,并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一个头上长有、据上长鳞、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怪物,而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将来能出人头地,做一番事业。

近几年流行的新儿歌中,有一首是〈〈100分是条龙〉〉,也是这个意思。

说也奇怪,禹出生之后,鲧的身子就滚下羽渊,化成了一条蛟龙时时‘扬须振鳞,横修波之上‘。

禹继承父志,终于降服了洪水,获得了万民的敬仰,后来,年迈的舜顺乎民意,把王位禅让给了禹,禹就成了夏朝的开国君主,这可能也是‘皇帝是真龙天子‘的历史依据之一。

龙的另一个文化象征意义是出类拔萃,不同凡俗。龙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们常常又把那些志向高洁、行为不俗、很有能耐、出息和成就的人称为‘龙‘。

当年诸葛亮葛孔明在南阳躬耕陇亩尚未出茅庐时,自比管仲乐毅,号卧龙先生,意思是空有鸿鹄之三志而怀才不遇。

在汉语中,龙、虫是相对的,虫者何物,蛇也。蛇又称长虫,随处可见,种类繁多,稀松平常。不足为奇,不足为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武侠仙侠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