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海豚湾(3 / 8)

加入书签

但是事实上,这流传古今中外,深入人们内心的天条,却是宗-教-政-府为我们准备的,正如武圣关公。关-羽武不过吕-布、张-飞,文更不能与孔-明、仲达、贾诩、郭嘉等人相提并论,而且关羽为人过于刚烈,最明显的在于看不起老将黄忠。

当日两人交手,不分胜负,黄忠马弱,落马后关羽放黄忠一命,其后黄忠更是展示了百步穿杨的能力。也放过了关羽一命,令关羽不得不退而守之。

黄忠为人忠诚,为先主陪葬了用弓之人都梦寐而求的养由弓。战斗积极,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三国志》,定军山战役。更是一战斩渊,成就了军队中最高的名望。

如此积极而温和的老将。却不能与关羽成为挚友,只因关羽本人的性格问题——骄傲。他看不起黄忠,后封五虎将时还声称?不与老兵同列,亦不相信马超的勇猛,想与之一教高下。

看不起孔明,后来孔明锋芒开始露出,使得关羽不得不服,但对孔明的敦敦告诫仍听而不闻,孔明一走,与吴联盟的话便被关羽抛之脑后。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实际上是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对正义力量的一种无奈呼唤,是人类黑暗时代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呼声。

这是由于在现实中人们无法实现对恶行进行抑制和惩罚。但人们心里依然为能够拥有一个充分展现社会公平的社会制度,就必然和只能寄托于这个呼声音了。

这个呼声出现和存在。只是在公平得不到充分现实化情况下才会出现的现象,这也是中国二千多年来何为会出现这个声音的真正原因了。

可是,这只是一种飘渺的盼望和寄托罢了。这个声音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一个社会的公平程度,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真实法制状况及合理度。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一个真正的法治社会,法律已经起到公正威严地威慑作用;恶一般是不敢出来作恶的,就算是作恶了,一般也会得到现世报的必然结果。

看不起吴主孙权,对孙权为子求婚,不仅不允,而且还加以侮辱,竟然说:“吾虎女焉能配汝犬子!“

孙权大怒,故由进一步结盟变成了决心?取回荆州。

看不起陆逊,呼为:“小儿!”

更因为陆逊的一封恭谦的书信而自我麻痹大举进攻魏国,殊不知比较与武将吕蒙,文将陆逊更有威胁,最终败被陆逊轻易地破了连狼烟之计,不费吹灰之力取下荆州。

所以,人们对这个飘渺的声音就自然少了或没有依赖的想法了,而在黑暗时代,恶可以随处明目张胆的胡作非为,而人们对恶行又是那样无可耐何的和无能为力的,就会自然会有这个呼声出现的必然。

现世报才是防止和制约人作恶的关键,后世报这只是现实中人们对于恶无奈时的一种从心内深处的寄望和渴望。而法治就是解决这个无奈的最好方法了,即是弘扬和解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最佳方法和途径。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很多人虽然都在推崇这句话,但是感觉却不是那么的有力度,正如佛语,正如拜神,在我们心理上起到了支柱一样的作用,可是生活的无奈,现实似乎在与我们对话着:这只不过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我们可以选择相信并因此而拥有巨大的精神支柱,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的强大往往超乎想象,但是必须承认,不是相信什么,什么就保佑着我们,而是我们的信念激发起我们的潜力。无穷的潜力!

我们不否认意念的强大,并且赞扬正面信仰,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不是天条,也不是什么规律。我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巧合,只是我们将其放大了,认为这就是报应。

因为我们本就希望它是天条,本就希望‘善能有善报。恶会有恶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武侠仙侠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