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筑路安邑(2 / 3)

加入书签

张禄尽情沉重。此时关中各地正忙着准备春耕,这里却是这般模样。他甚至有些庆幸魏军当初没有从这里经过,否则还不知闹出什么事来。

他让蒲令明天把全部县官吏都集中到府中,他要与他们训话。

从县府库中取出一些存粮,张禄一行吃过晚餐,张禄登城眺望。南面是高耸的中条山,西边是奔腾的黄河,涑水从城南流过,注入黄河。张禄不敢相信,一代雄主魏国国都所在之处,竟如此破败!

第二天,蒲令将县中众官吏集中到县府前,约有十余人。张禄道:“臣等巡视至此,见田之不垦,城防荒疏,未解其意。愿诸公教之!”

外交和准备婚礼均与张禄无关。一开耕,张禄就开始带着人去安邑考察,为秋收后道路的修筑做准备。自从他当上客卿后,已经可以从造作大匠那里找到工程设计和监理人员,黄歇的支持不再必需。但他仍然到黄歇那里,找到车右先生等人,认真地合计了一番。

早在三百年前,安邑就是魏的封地。魏成为诸侯后,安邑修建了高大的城池,成为国都。同时修建的,还有垣城。

安邑是著名的盐产地。早在商朝就有人在这里以贩盐致富。入晋后,晋国一向重视商业,安邑的盐业是晋国的重要财政支柱,出现了一大批富商,比如著名的猗顿。秦国占领河西后,安邑直面秦国;另一方面,随着郑、卫等国的衰微,山东各地相对山西,对新兴诸侯的吸引十分强烈。三晋不约而同,先后将都城从山西迁往山东;而代价是,山西故地的防御越来越薄弱。而最先崩塌的就是安邑这一块。

魏迁都大梁后,秦国不断袭扰安邑和大梁之间的交通线。在秦王二十一年,魏终于不堪其扰,把安邑及周围的魏地都献给秦国。秦国得到安邑后,虽然第二年就在那里设了九个县,但魏人始终不服。秦只好让魏人回国,再从秦地移民过去,为些设置了各种优惠政策。但偏偏那里形势复杂,三晋都在那里建有城池,势力相互交错,纠纷不断。秦人移民过去,人数既少,又不谙当地情况,连防御都十分困难,更谈不上安心耕种,所谓盐业更无从谈起。实在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安邑归秦后,被泛称为河东。除安邑外,还包括山南河北的魏城、吴城,著名的黄河渡口蒲坂,围绕在盐池周围的猗氏、解;安邑以北有晋国历史名城曲沃,也属于秦国所有,至少名义上是这样;再加上早已为秦国占据的汾水入河口汾阴,和龙门渡口岸边的皮氏。这片土地自古物丰民庶,是一块风水宝地。传说中的夏都就建在这里;而在周人进入这里之前,这里是戎狄人的天堂。

张禄的考察首先从蒲坂开始。从渭水出来,直接就可以乘船过黄河,进入蒲坂。在这里修路有明显的指示:涑水在一片低洼地中流过。

然而沿途县城的情况却令张禄十分担心:周围田园荒芜,杂草丛生。秦人显然没有在这里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系。

张禄带领的百人小队进入蒲坂时,蒲令前来相见。见张禄带了这么多人来,显得十分为难,因为公帑中并无多余的粮食。张禄问他,为什么这里大片原野荒芜,无人耕种。蒲令指着那条涑水道:“张卿见此河清,必可以溉也。其实不然。此水春时干涸,几至见底;而夏时雨来,山洪涌发,不可挡也。田亩多毁。二十年来,屡种屡毁,枉费人力,故致荒芜。其青壮者多负担于盐池,于汾滨易食。”

张禄带着人仔细勘查了河道,果然可见明显的洪水泛溢的痕迹。张禄抬头远望,若有所思,问道:“昔魏人于此,当以何生计?”

蒲令道:“臣之至也,魏人已去,田园已失,曾不知以何生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女生耽美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