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一日(1 / 2)

加入书签

许恢除了军事上有些见地外,其他懂得都不是太多,可单从军事上而言,他也明白,一支大军里,真正堪称精锐悍卒的,大约也就那几千人,多数士兵不过是拿着刀的农民而已,战斗力很有限。

许恢不能理解谢岩对于军事的设想以及其对政治的影响,但是大唐朝廷里,那可是知者甚众。

通过“羽林左卫”设立,大唐军方对于军队精锐化的构想那是态度暧昧,一方面,军队精锐化需要裁撤许多军队,必定影响到许多军官,而他们大多是功勋子弟,安置就成了大问题;另一方面,军队精锐化,朝廷必须要增加大量拨款,钱多了、人少了,那当然是好事!也正因为利弊各半,军方从来一语不发,静观其变。

可朝中文官可就不那么想了,要是真正精锐化后,拨付军中的钱财成倍不止,且尤为重要的是,淘汰下来的军官,必定需要占据大量官位,在眼下官多职位少的情况下,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所以他们是极力反对。指派谢岩出征,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的结果。

皇帝李治需要谢岩以一场大胜来为自己接下来在军事方面的改动提供借口,文臣们需要谢岩以失败来验证自己的正确,至于大唐军方,依然如过去一般暧昧。

叛军需要点时间聚集队伍和制作“云梯”,崔义玄同样需要时间来发动百姓上城。

叛军在城外的所作所为,城里百姓那是早有耳闻,加之南门、北门外的逃难百姓惨况,更加的让城里百姓意识到,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叛军再进城了。

原先“睦州”官员固然可恶,但是朝廷派来的“明威将军”已经再三表示,那些官员,掘地三尺也要把他们找出来以明正典刑,尤为重要地是,新来的朝廷军队,军纪严明,善待每个百姓,且打起仗来以一当十,战无不胜,令百姓们信心倍增,这才有了上城的勇气。

大唐“永徽五年”二月十七日,自太阳升起的那一刻起,“睦州”城头即燃起烽烟。

谢岩选择出城后落脚“安溪村”,原因有两个,其一,叛军攻城主力必定在城西,自“安溪村”去城西全程近百里,一天时间根本不可能到达;其二,“安溪村”与城东门之间有一条河,那里设置军队拦截的话,渡河极为困难,且骑兵发挥不了作用。

“两仪殿”,李治单独召见了“英国公”李绩,直接道:“朕接到‘歙州’八百里加急,称叛军有退兵动向,向朕讨赏来了。”

“‘歙州’被困数十日,未失一寸,其功不小。”李绩回道。

谢岩就是要给章叔胤一个错觉,让他觉得,能够有两三天的时间攻城,只有叛军选择攻城,才能够将他们聚到一起,且离开营地,唯有如此,才能够发挥骑兵野战优势,避免艰苦的、伤亡巨大的阵地攻坚战。

一百里,对“婺州”军而言,要求的确是高了,但是对“羽林左卫”和“卫岗乡巡逻队”来说,却是不高。

谢岩亲自带领一千八百名部下,弃马,以徒步急行军的方式,自“安溪村”西北方向,穿越山丘和密林,赶往叛军军营地后方五里处;冯宝则带着两千“婺州”军,骑上谢岩他们留下的马匹,向西绕行,去跟谢岩汇合。

许恢明白将军的意思,那就是让“婺州”军充当送马的角色,真正作战的主力,还是那“武平特混营”,只是他非常不理解,那一千多人,可都是披甲的军卒,他们怎么能够有如此自信,以一天时间走完那近百里的山地呢?

不懂就问,冯宝告诉许恢:“严格的选拔标准,严格的日常操练,加上最精良的装备,这是谢校尉当初给陛下的建言,以精兵来减少国家军队数量,于国于民都有莫大好处,此次平叛,是谢校尉以实际战果来告诉陛下,一千精兵,抵得上一万无用军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